第一章

萧逸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玉兔东升最新章节!

    沙锅居的早市

    李老大人最近常闹牙疼,吃东西不大利落,一块“水晶肘子”尽管味儿不差,进了嘴里咕噜过来又咕噜过去,却是怎么都嚼不烂,没法子下咽。

    “好吃是好吃只是咬不动”

    一张嘴说话,口水也淌了出来。

    身旁挺漂亮的一个小跟班儿,赶忙送上手巾把儿,恭谨地为他老人家擦着流涎。

    桌子上三个大官人,一起欠过身子来,大献殷勤,其中有人就拍了桌子:

    “把掌柜的给我叫过来!”

    掌柜的原就没敢离开,这当口早市方开,面对着满屋子的大官,少说都在四品以上,哪一个他也惹不起,一听着吆喝,三脚并两步地来到跟前,低声下气地赔着小心:

    “大人使唤哪!”

    “不使唤你使唤谁!”

    说话的人姓曹名同,字子秋,山西大同人,成化年进士出身,如今的官位是“太仆寺”少卿。平系话多,嗓门儿又大,同僚给他取了个外号“曹大嗓子”

    “自己瞧瞧!这肉怎么炖的?”曹大嗓子打着十足的官腔:“老大人牙不好你不知道?生意越干越回去了!”

    “是”

    “快撤回去,给加把火。”

    “是”

    也甭招呼人了,掌柜的挽起了袖子,刚要端起沙锅,这才发现里面压根儿就没肉了,光剩下几块葱姜和一点汤汁,这个“肉”没法子再回锅了。

    “这么吧!”算他会巴结买卖:“这锅没炖好,小的再给您各位大人重上一锅,老大人您再等等,一准烂!”

    听听倒还像句人话。老大人怪过意不去地笑着:“就这么吧你忙你的去吧!”

    挥了挥袖子,打发了掌柜的。老大人敢情那块肉还在嘴里“咕噜”要不然怎么说话直跑气儿!

    瞧瞧那一身讲究的穿戴,当知他的官位不小。

    套句本地“北京”的官话——敢情!这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他李东阳,李老相阁!

    打天顺年进士出身,历官成化、弘治。如今已是正德年间,他老人家历官三朝,眼前还是个大红人,官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四十年清节不渝,外号“李不倒”又称“不倒翁”只凭着这个本事,阁揆当朝,再无一人能出其右。

    谁都知道如今是大太监刘瑾当朝,一干子小人鸡犬飞天,多少朝士,由于不能“忍”

    而罢黜丢官,便是为此丧失性命也日有所闻。他老人家就有这一套忍耐功夫,逆来顺受——“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退可就保住了荣华富贵,下一步该怎么走,可就全看他老人家的了。

    距离上朝,还有半个来时辰。

    新主子登基未久,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朱厚照,十来岁一个毛孩子,他懂得什么?还不是听从身边人的调唆?看谁不顺眼谁倒霉,谁让他“当时”不快活,他就让谁“一辈子”不快活。尤其这两天,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怪的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越是昏君无能,小人当道,越有那不怕死的忠臣义士,偏偏不与苟同,犯颜直谏,这堂子戏可就热闹得紧,大家够瞧的了。

    “沙锅居”早市方开,却已盛极而衰。已有人招呼着起驾套车,原因是早朝的时候近了。

    说白了,他这个买卖原就是为着眼前的这些王公大臣早朝而开,招牌上明明就写着“过午不候”

    这里掌灶师傅的手艺好,不用说早已远近驰名,从烧鸭烧猪到爆炒涮溜,无所不精,尤其出名的是“水晶肘子”、“蒜泥白肉”堪称双绝,百吃不厌。

    吃饱喝足,时候可也差不多了。

    一个人走,大家伙都似坐不住,纷纷吆喝着算账离开。性子急的,来不及上车,干脆就在这里当众换起了衣裳。人人跟前都有个听差的跟班儿,官大人脱下便袍,换上官衣,摇身一变,气势立有不同,这就不便再像刚才一样随便玩笑说话了。

    此去“正阳门”不过一箭之遥。

    旭日东升。皇城“三大殿”的金色琉璃瓦,在秋日朝阳照射里,璀璨出一片刺眼的金黄

    此时,金钟响,玉磬鸣,已到了早朝时刻。

    老大人好涵养——眼看着一干同僚朝官走得差不多了,这才放下筷子,由那个漂亮的跟班儿手里接过了新沏的龙井香茗。

    揭开青花细瓷的碗盖儿,那么不急不躁,慢条斯理地撇着茶叶沫子,缓缓地呷上一口。

    三个同桌的官人,可没有他老人家的好涵养“朝服”早就穿戴好了,只是老大人不招呼,谁也不便潛越先行。

    “耐住点性子,迟不了!”

    李老大人总算开了金口:“官家昨儿晚上在‘豹房’玩了多半宿,瞧着吧,今儿早朝八成儿起不来,有得磨蹭,还早着哩!”

    既然官居“不倒”自然有他的火候功夫。

    经他老人家这么一提,三位官人这才心里一块石头落下地,相继地端起了茶碗。

    喝了两口热茶,老大人这才想起来还没“净脸”

    当时有人伺候着银盆打水,洗漱一净,接下来六名侍从搭成一面肉墙,取过了他的一品“官诰”——蟒袍玉带。真就像戏台上那般模样,三四双手,侍候着他老人家一个人,总算换上了官衣。

    衣服换好了,总该走了吧?

    不!还有一会子好磨蹭。

    频频眨动着一双灰白色的花花“寿”眉,李老大人那张长方形的“目”字脸上,气色阴沉。

    这才聊到了正题上。

    “今天这个早朝”

    目光抬起,直视向对座的曹同:“子秋,我叫你给潘侍郎传的话,你带到了没有?”

    “这”曹大嗓子翻着一双肿泡眼:“去过他府上,不过潘大人玉体欠安,在帐子前面说不了几句糊糊涂涂,也不知道他老听进去没有”

    李老大人“哼”了一声,慢吞吞地说:“谢于乔走了以后,我最担心的就是他(注:

    谢迁号于乔,原东阁大学士,因上谏杀刘瑾等八名宦官,而遭罢黜),他的性子太刚,眼前这个场合,有眼睛的人,都应该看看清楚,何必呢,犯得着吗,劝他忍着点儿

    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这卑职明白。”

    “老大人想要潘侍郎不说话?太晚了!”说话的郭顺,小个子,留着八字胡,湖南人,任职户部,官位郎中。由于尚书韩文的官位不保,人心动摇,因此“见风转舵”伺机托庇于李老相阁,俾冀能保住原来官位,这几天尤其走得特别热乎。

    听了他的话,老大人吃了一惊。

    “怎么回事?”

    “卑职昨天才听说的,”郭顺抱拳回话说:“潘大人的折子已经上去了”

    “啊!”“潘大人的折子,不仅参了焦相阁一本,便是对司礼太监也颇有微词。”

    “坏了!”李老大人为之瞠目结舌:“他到底还是忍不住坏了事了这两天因为我没有上朝,偏偏就有了这种事这可怎么是好?”

    曹同怔了怔,红着脸说:“潘大人的官声很好,平素很少说话,说不定”

    “你知道什么?”李老大人摇头叹息道:“刘老相阁、谢老相阁、韩老尚书这些人哪一个官位不比他大?如今又怎么样了?几次‘廷杖’——有眼睛的人都应该瞧出来了,官家那里,如今是不许人再说话了”

    几句话,说得各人透心发凉,面面相觑,作声不得。

    “看起来,他这个侍郎是做不下去了!”

    忽然,老大人眼角涌出了热泪:“丢官事小,今日早朝这一顿棍杖,只怕便要了他的性命却是何苦来哉?”

    曹同“唉呀”一声,面色苍白地道:“既是这样老相阁你老要救他一救”

    “难”老大人木讷说道:“我与他三十年交情,还用你来关照?只是这一次怕是帮上不他的忙了早些时候焦芳已代传官家的话,要我少管闲事这话当然不是官家说的,我当然知道是谁说的,你们也知道是谁说的”

    外面来人催驾,老相阁的八抬大轿已经备好——他是几个特准“紫禁城”乘轿的年老重臣之一,舆驾可以直抵“太和殿”不受干涉。

    其他各人可就不同了,在宫门之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往后还有好一阵子路途要走。

    当官的并非事事如意,一本难念的“官经”可不是人人都能念得下去,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个中滋味,便只有他们自家心里有数了。

    早朝

    李东阳不幸言中。

    兵部侍郎潘照告人不成,害了自己。诏责削去侍郎官职,廷杖“午门”

    大学士李东阳、王博跪请不准,再请为刘瑾挡了驾。当廷传刑,押潘照赴午门,即刻执行。

    一片金风,飘下了桐叶几许。

    时令深秋,殿檐下,乍见燕子似裁衣

    一溜子校尉吆喝声中,潘侍郎直押午门,出御道东侧,那一片青石板地,便是行刑的地头。

    在八名锦衣卫左右押赴之下,潘侍郎两腕紧缚,每过一扉,身后的黑漆铁门即行关闭,发出震耳的碰击声,惊飞起一天的鸽子,在天上打转。

    这般廷杖却不曾吓着了潘照。

    他虽是进士出身,却久战沙场,干过宣化镇的总兵,也曾陪同前兵部尚书刘大夏治过黄河,为朝廷立过大功,忠心耿耿,此心可对天日,不期今日却落得了如此下场。

    仰视白云,发出了幽幽一声叹息。

    久病新愈的身子,显得单薄了些,尤其是那张脸,白中透青。额面天庭,一片乌黑,显然正是大难当头了。

    “刑不上大夫”自古皆然。

    今天的情形可就不同。

    始作俑者,当属本朝开国太祖皇帝,此后也就屡见不鲜,那时候的廷杖,充其量只是一种羞辱,隔衣垫毡,受责之人并无人身伤害,哪里像今日情形,一场廷杖下来,能活着不死的倒成了“幸数”

    潘侍郎这一霎才觉着了后悔,后悔没有早听李老相阁的一番忠告,如今可是什么都完了。

    占地不大的那一片青石板地、天井院子,就是行刑的地方了。

    三面高墙,一方箭道。

    此时此刻,箭道两侧,锦衣卫两列站立,衣红裙、襞衣,各人怀中抱着一根红通通的枣木“鸭嘴杖”少顷行刑,料必是这些家伙。

    潘照远远站住,身边人嘱咐他暂时在一只石鼓上坐下。

    “大人好生歇着,还有会子好耽搁。”

    说话的廷卫,紫黑脸膛,四十开外的年岁,边说边叹息,往前蹭了一步,小声道:

    “大人不认识我了?小人早先在兵部当差,听候过大人的差遣,就是那两年治河时候,也没离大人左右。”

    “哦”“小人姓张张铁柱。”

    “啊,你是铁柱子?”

    一惊又喜,恍若身在梦中。

    “对了,小人就是铁柱子。”

    张铁柱叹了一声,指着身边另一个廷卫道:“这是小人的好友黄明,早先也在兵部当差,我二人对大人的处事为人都着实敬佩,大人不必顾忌,可以放心说话。”

    黄明左右打量一眼,支使着另外四人,大声道:“过去,到前面站着去!”

    四校尉应了一声,走向前边槐树下站住。

    如此一来,说话可就方便多了。

    张铁柱咳了一声:“我二人如今在西厂当差,只管护卫押解宫廷中事,打人的事例由东厂负责。早先就听说那个姓焦的(指焦芳,时任户部尚书)与大人不对付,却不知道大人也得罪了这个活阎王,今天情形,看来对大人不利,回头对答,大人千万要小心仔细,免得吃眼前亏”

    几句话说得潘照热泪滂沱直下。

    “铁柱子,这朝廷中事如今不要再谈了回头廷杖却赖你暗里打点关照才好”“来不及了”

    张铁柱苦笑道:“事情太快眼前情形,大人也看见了,打人的事是东厂负责,那边虽有几个朋友眼前不是说话的时候”

    黄明凑前道:“有话快说,时候到了。”

    潘照看了一眼,站起来叹息道:“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回头如有不测,夫人那边”

    “这个小人晓的!”张铁柱道:“大人担待!”

    昂首前视,便不再说话。

    一行脚步声,踏进眼前,敢情是有人来了。

    廷杖

    来者七人。

    清一色滚红蓝缎子官衣,黑纱长帽,斜挎腰刀——是“东厂”锦衣卫士的穿戴打扮。

    由一个隶属“内厂”的高瘦太监前头带领,直趋而前,一直来到面前站定。

    “潘大人请吧!就别叫咱们费事了。”

    两句话出口,往边上一站,这个太监勾了一下右手袖子:“带住——”

    六名东厂卫士,一边三个往潘照身边一站。

    “潘大人,”高瘦太监一脸轻浮地笑着道:“横竖就是这么回事,您是带过兵的,吓不着您,千岁爷可是来啦,请吧!您哪”

    潘照冷冷哼了一声,却把一双灼灼目光,向一旁的张铁柱打量一眼。

    俱在不言中了。随即在一干锦衣校尉押解之下直趋而前。

    再一次的校尉吆喝声,惊起了飞鸽满天

    不知什么时候,这片“午门”杀人的地方,竟然盘踞满了鸽子。在西方,鸽子被喻为“和平”的象征,到了东方,可就身价暴跌,充其量不过是有钱爷儿们桌子上的一道好菜而已。

    眼前这群鸽子也忒下贱了,皇宫内院,哪里不能去?单单选了这片最血腥污秽的角落,盘桓不去,把和平与杀人联在一块儿,岂非天大的讽刺!

    灰色的羽翼,翩跹上下,扇动起一天的迷离

    不期然,团团围住了潘照,纷纷坠落在他头上、肩上,刹那间人鸽混淆,几至不分。

    “鸽鸟有情,其鸣唁吊!”

    潘照陡地定下了脚步,一声长叹,由不住淌出了辛酸之泪。

    “潘照听宣,接旨——”

    上首中座,紫面金衣的那个人一声吆喝,字正腔圆。好嗓音,觑其穿彰,观其气势,不用说,这个人便是刘瑾了。

    可不是当年职司“钟鼓”的那个小差使了,如今他的官位是“司礼太监”总督十二团营,钦赐“九千岁”在中央朝廷来说,实际上的权力,俨然已驾乎“大学士”、“尚书”之上,除皇帝之外,再无一人堪与颃颉,事实上,当今皇帝的一切所行,大半由他作主,朝旨代拟代批,大臣的任免,无不听其自主,皇帝本人这个位置,倒像是虚设的了。

    虽是个自“宫”的太监,却生得人高马大,相貌不凡,可脸上少了那么一绺胡子,于大臣言,总似有欠官威,再者,嗓音也忒尖细了些。

    但是这个人,眼前与潘照言,却绝对掌握有生杀予夺之权,那一声“接旨听宣”的吆喝,终使得生就铁骨的潘侍郎,为之屈膝下跪。

    “兵部侍郎潘照,目无君上,屡次以下犯上,着令廷杖午门,剥本兼各职,削为庶民,钦此。”

    娘儿们似的一声尖笑,刘瑾频频挑动着那一双过黑的长眉,一声咋呼:“谢恩吧,潘照!”

    “万岁、万万岁!”

    叩头待起的一霎,才知道双膝以下的一双小腿,已吃对方锦衣校尉手上木杖,结实压住,站不起来了。

    “你”一挣未起,又跪了下来。

    一顶二品乌纱翅帽,早在当廷摘离,锦袍玉带又何能幸免?不容招呼,即为眼前校尉强剥了去。

    当头的刘瑾,瞧着过瘾,贼忒忒地竟笑了起来:“潘镜心(潘照号),咱们也算是老朋友了,你却一直跟咱家过不去,今天开罪了皇上,落得如此地步,却又怨谁?生死由命,你也就认了命吧!”

    说到这里,面色一沉,转向身旁提督“东厂”的马永成,冷冷一笑:“时候差不多了,就别耽搁了,完了事儿,我还要回去交旨呢!”

    “晚不了!”

    说着话,这个“锦衣卫”东厂提督,忽地站了起来一一一副瘦小干枯的个头,三角眼,尖下巴壳。那副长相,可真是毫不起眼,认识他的人,却都知道,这个太监较刘瑾更是心黑手辣,人犯落在了他的手里,十九无活,因此得了“马剥皮”这个外号。

    素日早朝,班位并列,潘照与他,颇不陌生,却因为不齿其为人,一直不曾招呼,今日落在了他的手里,也就没有什么好说,认了命吧!

    潘侍郎一双眸子,缓缓由二人身上转过,真个是什么话也不必说,冷冷一笑垂下头来。

    马永成夜猫子似的一声吆喝:“传刑!”

    说时,即与刘瑾离座而起,转向“西墀”那一裸老槐树下。

    那里列着两张坐椅,正是他二人惯常观刑的坐处。

    马永成那一声“夜猫子”似的吆喝,激发起众校尉声动天地的“廷威”附和,便是铁打的汉子,这一霎也为之股栗,心也碎了。

    喝声未完,四名锦衣校尉,如狼似虎地已扑身而前,把一个黑布口袋,不容分说,倏的向潘照当头罩落,即行动手,把他凌空架了起来。

    先时押赴潘照来的那个高瘦太监,忽地闪身而出,高叱一声:“兜!”

    这一叱,有分教!

    即听得“辟啪!”一响,抖出了锦缎一方。

    潘侍郎“牲口”似的架落其上,即由六名锦衣校卫,分持四方,把他凌空“兜”起。

    那一面吩咐下来“杖四十!”

    高瘦太监又是一声吆喝:“搁棍!”

    众声附和里,一人持枣木“鸭嘴杖”紧紧压在潘照股上。

    却有个传话的人,跑向高瘦太监前,小声嘀咕了几句,后者那一张青皮寡肉的脸上,一霎间更见阴沉,冷笑一声,厉声喝叱道:“打四十!”

    众声附和:“打四十!”声动天地,响遏行云。

    高瘦太监又叱:“用心打,五棍一换人!”

    这番交代,自有特别含意。当凡“用心打”或“五棍换人”二者任出一言,犯入便无活理,更何况两者并宣?潘侍郎此命休矣!

    四十廷杖,换了八个人。

    真个是棍棍见血——轮到第六个人打时,潘侍郎那里已没有了声音。八人杖毕,不用说,早已是血人一个。

    瘦子太监走过去看看,一片血肉模糊。棍杖所及,连带着腰胯遭殃,犯人的一根脊椎亦为之生生折碎,焉能还有活理?

    试试口鼻,已是没有出息。

    “哧!”打鼻孔里出了股子斜气儿。

    “死啦!”

    那意思不像是死了个当朝大臣,或者是一个人,倒像是死了一只狗、一只猫。

    那边上还等着他的回话呢!

    瘦子太监缓缓地转过身子,喜孜孜地移动着脚步。

    说是“报丧”其实是“报喜”最起码朝廷里又少了一个专门作对,看着就讨厌的人,岂不皆大欢喜?

    寒嗖嗖地起了一阵子风。

    不期然灰羽翻飞,又看见众鸽的翩跹、云集

    有女怀春

    李老大人亲来发葬,留下了两千银子。

    临走的时候,洒落了两行老泪,一面亲手挽起跪在地上的潘夫人和她女儿潘洁。

    目睹着这一双寡母孤女,老大人不免触动伤怀,再一次涌出了热泪。

    “伤心的事总算完了——入土为安,你们也都尽了心,他如地下有知,也该闭上了眼睛”

    “老大人”

    女人总是女人,事到临头,便似只有哭之一途——倒是她女儿“洁”姑娘,看起来还算镇定,轻轻地推着母亲,唤了一声“娘”亲自上前,移过来一张椅子。

    老大人摇着手:“姑娘,你就别张罗我了!”

    早就听人说起,潘照有个姑娘,年方十六,出落得异常标致,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自幼就许配了人家。

    那个未过门的亲家洪大略,也赫赫有名,目前官居山西巡抚,兼着“太原镇”的总兵,与潘照过去是同科的进士,又是结拜兄弟,最是要好,这一段佳话,也就不胫而走,传遍仕林。

    李老相阁老早就听说了,不免向着眼前的故人之女,特意打量了几眼。

    白哲、秀丽,确是个美人胚子,只是个头儿似乎偏高了些,虽有一身重孝,却不掩玉洁冰清。

    潘照有女如此,虽是无后,原也差堪告慰了,只是碰着了眼前这般光景,夫复何言!

    打量着对方母女,既是故人身后,有几句肺腑之言,却是不能不说了。

    灵堂里冷冷清清,素联高飘,除了丧家的几个下人,倒是没有外人。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再没有比官场更势利现实的了。

    比较起来,李东阳李老相阁的不畏权势、雪中送炭,诚属难能可贵,可他的支援与同情,却贫瘠得可怜,不过只限于几句临别赠语而已。

    “我劝老弟妹稍稍安顿一下,这就带着姑娘走吧”

    “走?”

    未亡人一脸的迷惘,竟似还不曾想到了这一招儿。

    “不能在这里再住下去了”

    他的跟班听差扶着他暂时在椅子上坐下来。

    “老大人的意思”

    “别等着过七期了,走吧,到山西去。”

    潘夫人这才忽然明白过来。

    这件事她岂能会没有想过?只是眼前琐事忙昏了头,总是定不下心好好想过。老大人这么一提,她才恍然似有所悟。

    “越早走越好,到了山西,见着了洪大人,就好了你们的交情,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听去山西,洁姑娘可就悄悄地垂下了头。

    潘夫人擦了一下眼角的泪,讷讷道:“原说是明年春上谁又会知道碰见了这种事”

    说着她可就又淌下了眼泪。

    老大人双手拄着紫藤木的龙头拐杖,所谓的“八十杖于朝”虽说如今还早了几年,却是承惠先帝的遗嘱,这根“龙杖”是他七十大寿时,先帝赐赠,他老人家自受杖日起,便老实不客气地持之上朝了。

    “事非寻常,洪大人理当照顾这件事还不便张扬,要快。身边还有什么得力的人没有?”

    话方出口,老大人也就自知失言。

    潘侍郎就算廷杖不死,廷谕已是削为平民,哪里还能有昔日排场?

    “回头我派两个人过来,护送你们,一两天之内,收拾收拾,这就走吧!”

    “老大人的恩典我们母女也只有拜受”

    潘夫人眼睛一红,拉过女儿,正要下跪,老大人却伸出胳膊挡了驾。

    接着他在那个跟班的搀扶之下,抖颤颤地站了起来,这就要走了。

    为免招摇,老大人的八抬大轿穿门直入,除了四个便服侍卫之外,一班仪仗全然免除。

    上轿子的时候,老大人拄着他的“龙头”拐仗道:

    “等着我差来的两个人很可靠的两个人”

    他说:“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要不然你们就走不了啦。”

    潘夫人一面收拾着东西,把潘侍郎生前最喜爱的一口传家古剑由墙上摘下来,转手交给女儿潘洁。

    洁姑娘接过来,用布掸着上面的灰,不禁有些发呆。

    她想起了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我家只有这个女儿,这口名剑又要来何用?”

    又说:“留着吧,留着作为将来女儿出嫁时候的嫁妆!”

    这些话当年听来只是好玩,有些害羞这一刹那回想起来,却似有千钧巨力,紧紧压置心头。

    潘夫人似乎发觉到了,瞧着她,微微一笑,有些苦涩的意味,说:“那孩子今年总有二十了吧,不知道读书之外,练过剑没有?要不然可惜了这口好剑”

    洁姑娘当然知道“那孩子”是谁,说来他们很小很小的时候还在一块玩过——如果没有记错,他比自己大四岁,现在应该正是弱冠之年。他是洪家的大少爷,下面还有两个弟妹,他名字叫“洪亮轩”听说学问不错,已经开了科,中了秀才。

    原是“门当户对”的姻缘,父母的意思,明年春上热热闹闹地办上一堂喜事,谁知道祸起萧墙,忽然间发生了这种横逆,两家再见面,又该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父丧在身,又哪里还有心情去谈论婚嫁?

    一想起来,心里真是烦透了。

    门帘子撩起。

    老仆潘德进来回话说:“下人们都准备好了,说是要见夫人小姐最后一面才肯走”

    听见这个话,潘夫人的眼泪,一霎间又涌了出来。

    “不见也罢不见了”

    无力地挥着手,她说:“银子都发下去了?”

    “都发了,二十两的,十五两的还有十两的,按着小姐的吩咐,都发下去了。”

    “还有些客人先生呢?”

    “张管事正在开发”

    “告诉张管事,”潘夫人转过脸看着女儿:“这件事你要自己去一趟,有几位先生都是你爹多年的老朋友了,要好好说,跪下来给他们磕头”

    说着她的眼泪可又淌了下来,一面背过身子,用手绢擤着鼻涕。

    都只为潘侍郎生前重德、重仁义,发迹以来,门下“食客”、“门丁”不断,十几二十个那是常有的事,这些人身份复杂,良莠不齐,既为主人见重,养以衣食,其中少数还月有银俸,自不能以“下人”视之。

    潘夫人这才特别关照女儿,要她“跪下磕头”

    这个人

    洁姑娘打西面院子回来,彩莲在后面跟着。

    主婢两个都像是有重重心事,见面告别,少不得又哭了一鼻子,眼睛都哭肿了。

    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办起来却也碍手碍脚。

    彩莲跟上来一步,尖声尖气地说:“您也太大方了,那个姓刘的,一看就是个老混混,五十两银子还嫌少!真不要脸,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

    “算了”洁姑娘说:“他也算是个老人啦,一百两银子不算多。”

    彩莲撇了一下嘴:“老不害羞您是不知道,他干的那些不要脸的事还给他钱,不打他一顿板子就是好的了!”

    洁姑娘站住脚,看了她一眼,欲问又止。

    不问她也知道,大宅门儿里,人丁复杂,男男女女,上上下下,主人烦于公务,哪里能面面俱到?

    狠狠地向彩莲“盯”了一眼,恨她的饶舌,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人都打发走了,还提个什么劲儿?

    秋天的阳光,金子似的洒了一地。不经意的扫上一眼,也觉着“晃”眼难开。

    这个人倚门而坐,长长地伸着两条腿。

    都交了“寒露”他仍然还是来时的那一身灰布直裰,黑黑的眉毛,过重地压着那双沉郁的眼睛,直鼻梁,方圆脸,衬着那么一身魁梧的骨头架子“病大虫”似地“赖”

    在地上。

    这边还躺着条狗——大黄。

    不只一次地,他张开那只大手,顺着狗身上的毛。

    这条狗在潘府,是出了名的狠,出于西藏,人称“獒犬”人见人怕,却偏偏对他服气,一人一狗,像是看对了眼儿,暇时相聚,嬉闹追逐,或是像眼前这般晒着太阳,相处极是和睦。

    也算是府上的“门客”吧!

    姓袁,袁菊辰。

    听说与潘侍郎沾着一房远亲,能写能画,尤其难能的是算得一手好算术,对什么“勾”、“股”、“弦”别人视同“奇怪”得不得了的学问,他却最感兴趣。

    便是因为这样,潘侍郎视为奇才,就留他住了下来,有时候帮着算算账,处理一些文书,都很胜任,独自住在北面那个小跨院里,与人无争,也很少出去,唯一的好朋友,便只有这只大黄狗。

    由于这条狗过于厉害,倒像是成了他的保镖,丫环、婆子只要远远一看见它,无不“哇哇”怪叫,日久天长,这片小小院落,竟像是成了他的禁地,一干闲杂人等,如非有事相召,是万不会来的了。

    都已经走了过去,却似有所发现的忽然站住了脚步——洁姑娘十分好奇地扭过身来,向着洒满残阳的小小院落里走过去。

    透过那一扇爬满了芭蕉的月亮洞门,在长满荒草的青石小径间,她看见了那条几乎都已经忘了的黄狗——“大黄”

    也看见了黄狗身前的两条长腿。

    “咦,那不是我们家的‘大黄’吗?”

    “谁说不是!”彩莲一时显得有些紧张的样子:“小姐,我们快过去吧,别惹它。”

    “怕什么?自己家里养的,也不会咬人。”

    说着,她就转过身子来:“那又是谁?”

    “是袁先生。”

    “袁先生?”

    “就是会算算术的那个怪人。”

    这么一说,洁姑娘立刻明白了,眼睛顿时为之一亮。

    那是父亲生前时候,嘴里一直提到的一个人。不只一次地,听他老人家跟母亲提起,说是有个远方来此投奔的故人之子,姓袁,是个人才,会算算术、画房图,后面院子的那个八角凉亭就是他设计的,当时父亲很有意思要让自己去向他学算术,不知怎么回事,却只是说说而已。

    可是洁姑娘从那一天开始,却把这个人的名字记在心里了。

    “袁菊辰!”

    心里记着这个名字,一时之间,对方那个高颀、略似豪放不羁的身影,便浮现眼前。

    瞧过他总有十回八回了。

    每一回都是同样颜色的一件灰布直裰,头上的方巾,显示他是个典型的文人,可又怎么年纪轻轻的不急于功名上进,却懒居在这里!

    倒是这个人的一手好字,屡屡让父亲大生赞叹,喻为“可造之才”

    “怎么会把这个人漏掉了?”

    洁姑娘心里这么想着,不知怎么回事,脸上竟为之“烧”了“盘儿”

    “怎么说他是个怪人呢?”

    洁姑娘转向彩莲询问。

    “还不怪?”彩莲一皱双眉:“一个人谁也不理,一天到晚写些奇奇怪怪的字,晚上人家都睡了,他一个人常常坐在亭子里,对着天上的月亮星星看,像个傻子!”

    说着低头“哧”地笑了一声:“有一回,我听见他跟张管事说话,真好玩儿,您猜他说什么?”

    洁姑娘摇摇头,脸上亦不禁挂起了微笑。

    “他说呀,月亮什么时候‘亏”、太阳什么时候‘死’(应是“蚀”)又什么月亮是个小球、太阳是个大球哎叶,奇奇怪怪的,简直听也没听过,把个张管事听得一愣一愣的,直翻白眼儿”一时忍不住咭咭咕咕地又笑了起来。

    洁姑娘也被逗笑了,笑意微启,即行收住,彩莲也自发觉,赶忙“绷”住——这可不是说笑的时候,要让夫人瞧见,少不了一顿好骂。

    洁姑娘略一思忖,点头道:“走,我们瞧瞧他去!”

    张前李后

    大黄狗“呼”地一下,扑到了跟前。

    彩莲吓得一声尖叫,躲在了洁姑娘身后。

    “袁先生,小姐看你来啦!快把狗看住”

    倒是不必——狗是认得主人的。只是在洁姑娘身边“撤欢儿”围着她团团打转。

    然后在袁先生轻轻的一声呼唤之下,乖乖地走向一旁,伏身不动,简直像一只小猫一样的温顺服帖。

    随后那个人颀长的身影,缓缓由地上站起来,略似有些意外的那种表情,向洁姑娘注视着。

    竟然连声招呼也不打。

    “袁先生”洁姑娘轻轻地唤了一声,一时才警觉到下面无话可说。

    她奉母亲之命,原是向一些待要离开的故旧先生礼貌辞谢告别,该发的银子,显然都已发完,却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疏忽”了眼前的这一位。

    这个人到底是该留下来,还是和其他人一样打发他走呢,张管事既没提起,母亲也没有交代,这一霎的面对,却又该如何处理才好。

    便只这么称呼了一声,一时无言以继,只是傻傻地向对方看着。

    姓“袁”的竟然也是好涵养,一句话也不说。

    彼此便只是默默无言地互相看着。

    对于已死的长者,他由衷地有一番哀悼,这一霎,在面对着死者身殁后唯一的爱女之时,岂能没有一些感触?

    只是嘴里的那根舌头,天生不会说些动听的话。特别是当着对方姑娘家,更不知如何表述才好。

    倒是彩莲机伶,一句话说出了关键所在:

    “小姐是问你,张管事可来过了?”

    “对了,”洁姑娘这才转过弯儿来:“张管事可来看过先生?”

    袁菊辰点点头说:“来过了。”

    那一双含蓄着深邃意志的眼睛,在洁姑娘脸上转了一转,终于明白了对方的来意。

    “我已经跟他说过了等护送夫人和姑娘到了山西,便自离开。”

    “噢?”洁姑娘有一丝意外的惊喜:“原来是这样”

    一听说他要护送自己和母亲到山西,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喜悦,由不住再一次地向这个人“盯”了一眼。

    “谢谢你”她说:“只是太麻烦你了。”

    “没有关系,”袁菊辰摇头道:“去山西,对我来说,其实是顺路,拐不了多大的弯儿。”

    说时微笑了一下,牙齿洁白整齐。

    随即向洁姑娘微微欠身为礼,便转过了身子。

    随即,在西面落日余辉的映视里,他颀长的身子,迈进了眼前那小小木屋,便不再出来。

    潘夫人微微一笑说:“我也把他给忘了,刚才张管事的来给我说过了,很好的一个小孩,写写算算都很能应付,有他跟着一路上也有个照应。好吧,难得他一片好心,你爹总算没有白疼了他”

    洁姑娘见母亲答应,心里也很开心。

    也说不上什么原因,自从刚才匆匆一见之下,对方姓袁的那个颀长的身影,略有沉郁的脸上表情,在自己心里,竟深深留下了印象。

    “他跟咱们是亲戚?”

    洁姑娘仰着脸看着母亲,心里透着好奇。

    “哪是什么亲戚!”潘夫人说:“详细情形我也不清楚,像是他的爷爷跟你的爷爷是结拜兄弟,你父亲常说他爷爷是个很奇怪的人,有一身很好的武功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没弄清楚。”

    洁姑娘点点头说:“这么说起来,我们是三代的世交了,怎么他这个人”

    才说到这里,彩莲进来说:“李府里来了两个人,张管事正陪着来见夫人。”

    潘夫人点点头说:“知道了。”转向女儿说:“是李老大人派的人来了!”

    张厚、李福。

    挺体面、健壮的两条汉子。

    姓张的浓眉大眼、膀大腰圆。姓李的略瘦偏高,一双眸子湛湛有神,更似透着精神。

    两个人,都是李东阳老大人的近身侍卫,忠心报主自是不在话下,今次山西投亲,任重道远,老大人为念故情,特别打发他们两个沿途护送,显然有特别含意。

    有书信为凭:

    “潘夫人妆次:朝中风传有人逆图对府上不利,居家谨慎,速速上道。

    谨着张厚、李福至府听差,二介精通武艺,可以深信,一切心照不宣。

    节哀顺便,自求多福。东阳顿首”

    潘夫人阅后神色一变,点点头说:“我知道了”随即把来函撕得粉碎。

    张厚、李福跪下请安之后,肃手而立。看看这两个人,颇似身手矫健,倒也忠厚持重。由于是李老相阁的特别推荐,不能不另眼相待,刚要嘱咐几句话儿,却听得外面一阵喧哗声起。

    紧接着门帘子“唰”地撩起。

    老仆潘德踉跄奔入,脸上染满了鲜血,大叫一声:“刺客杀人”

    话声未已,己仆倒不起。

    门帘子“哗啦啦”再次撩起——风掣电驰般自外面闪进了三个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