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岁月最新章节!
也难怪罗店战线上的**虽然几次发起反击,但始终无法将川沙一线的日军部队给予击溃,除了火力上的巨大差距之外,**总体上来,在战术思想上面,也远要比日本军队落后。这也是之所以淞沪战地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
除了第36、87、88师、教导总队是系统的经过德**事顾问调教,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德国陆军作战战术之外,其他**各部队事实上都处于一种作战思想单一、作战战术呆板的实际现状之中。甚至就是74军、18军这些嫡系中央军也是如此。
自从1909年和1910年对《步兵操典》和《野战炮兵操典》以及《辎重兵操典》进行了被改,1912年和1913年又先后对《骑兵操典》和《工兵操典)进行了修改,1914年制定了《阵中要务令》这段时期起,日本军方就开始大规模的进行操典、条令和教范的修改。
根据日清战争、日露战争的经验教训,完全于1914年、并在1918年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做过修改的《统帅纲领》再次被大规模的做出修改。
这是因为自从1925年,随着随着国防方针和用兵纲领被做出修改,原先的《统帅纲领》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了。从1925年到1928年。整整两年多地时间内,在充分研究和吸收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日军完成了对《统帅纲领》的修改,并在1928年3月,作为陆军统帅的指针予以颁布。
新的《统帅纲领》是日军在吸取了包括日清战争、日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多次战争地主要经验教训之后。在对西方作战理论兼收并蓄地基础上。第一次摈弃了原先的传统西方模式的统帅纲领,而独立自主写成的以供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进行作战指挥的纲领。
这部新地《统帅纲领》主要是在统帅、将领、作战军队编组、作战指导要领、集中会战、陆海军协同作战、联合作战等方面提供了准则和依据。
而1926年颁布地《战斗纲要草案》则在1929年被作为正式地《战斗纲要》下发全军。虽然在此之前,虽然也有野外要务令、阵中要务等各作战兵种共同的条令、教范,但制定日军整体一化的作战原则、战术战法,新地《战斗纲要》还是首开先河。
可以。《战斗纲要》是日本军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地作战模式的研究成果。是诸军兵种共同的标准教范。其中囊括了战斗指挥、进攻、防御、追击、退却等等作战样式内容。
《统帅纲领》着重强调精神因素的无形威力。认为精神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只有官兵团结一致,表现忠君至诚,发扬以身殉国的气节。士气高昂至极,以致使敌人产生溃灭的畏惧心理时。才能达到战斗的最终目的。而《战斗纲要》强大的是“训练有素、信念坚定、军纪严整、攻击精神强烈的军队,能压倒物质的威力,大获全胜。”
这两份标准都是现今淞沪战地上,日本陆军士兵几乎狂热不畏惧死亡的主要原因所在。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高层将领们都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作战精神上,虽然**各部永不畏死,前仆后继,但相比之下,似乎还要比日本人稍稍逊色一些。
而前线的各级指挥军官更是对此有着很深的认识,尽管**的火力已经编织起一张绵密的火网,可是那些日军部队仍然在炮火掩护下,猪突前进,决死之精神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大概军国主义对这些日本士兵的洗脑,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其实突出强调强调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一直是日本帝国陆军的基本宗旨,自从取得了日露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陆军便是越来越是突出地强调精神因素的作用。军部认为老式的相应作战条令,由于其教范是明治维新时期,吸取法德陆军模式的翻版,所以有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日本的国民性,而为了发挥大和民族的特长,就必须重视精神因素。
早在1909年《步兵操典》经修改后,再次颁布的第二年,陆军教育总监-大岛久直将军就在向陆军步兵旅团长、步兵联队长等各级官佐介绍操典修改过程和修改的指导思想的时候到:“最近的战争已明确证明,无形的武器能破铜墙铁壁,军人精神所至之处,必能以寡破众。在充分注重有形教育的同时,更应铸造精魂充沛之军队。”
而更早的时候,陆军参谋本部在1907年野外要务令修改理由明中也提到,日露战争中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天皇陛下的圣德和诸军将士的忠勇。陆军高层认为“吾国特有的武士道精神之发挥,将来必须进一步发展武土道,振奋大和魂。”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陆军一向强调必须拥有一支以一当十的军队,攻击精神的灵魂所在便是铳剑术突击,白刃决胜。
认为以守战胜攻战”是“不顾固有之志气”的空论是整个日本陆军上下的统一认识,事实上,早在1885年修改的兵学教程中,日本陆军便已经完全不再提及防御之利了。
这种在战术上也否定守势、防御的思想的产生,与法国陆军1884年修改的操典中所出现的强调进攻、贬低防御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进攻至上主义是陆军上下的共同认识。
而1916年,陆军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也在《借行社记事》上发表了题为《欧洲战争在战略战术上给我们的教训》的评论文章,文中:“攻势作战之必要,无人持异议。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欲达战斗之目的,都不能不取攻势,这是本次欧洲战争之前各国已形成之共识,各国国防大方针无不采取攻势作战。”
1921年临时军事调查委员会编写的3卷本《从欧洲战争的经验看战术发展趋势》中,则写道:“在西欧活跃的运动战不久停顿下来转为阵地战时,当敌我双方在所进行的进攻战中只能付出巨大损失时,有人便认为应取代代价高昂的攻击战法,即以防御战法,以逸待劳,以乘攻者精力消耗殆尽之危。但此后的战争经验证明,取胜之根本在于进攻之格言更放光彩,实为永恒之真理。”
1928年的《统帅纲领》和1929年颁发的《战斗纲要》都强调“作战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采取攻势迅速歼灭敌人。”“进攻是摧毁敌战斗力、压倒歼灭敌人的唯一手段,除迫不得已的场合外,均应果敢实施进攻,即使主动机一时为放所掌握,也应尽一切手段,断然采取进攻行动,挽回战局。”
“攻势、进攻至上”的理论观和倾向是整个日本陆军的共同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淞沪战地上,虽然日本军在兵员数量上处于劣势,而竭力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的原因所在。
而以《统帅纲领》和《统帅参考》代表的论述大兵团作战行动的条令、教范和学术著作及文章,都着重强调实施速战速决的大兵团会战,压倒和歼灭敌人,使敌人无喘息机会,以确保自己的优胜地位。显然这一,在淞沪战场上也就是日本军所期望的。
为了达到会战的目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攻势作战,进一步的发起攻击,即便是在主动权一时为敌方所掌握的情况下,也要求“以卓越的指挥夺回主动权,以果敢的攻势挽回战局。进一步将会战引向胜利。”
而会战的胜利取决于坚定的信念、先发制人的快速进攻、洞察捕捉和利用战机、上下互相信任、各兵团的协调行动以及集中使用兵力等诸多方面,
作战兵力的合理的投入使用,是整个会战的着重所在,尤其是初战必须要取得胜利。而在决定主要作战正面和方向上,则要求根据作战企图,考虑敌我战略关系、一般的地形、敌军兵力构成、火力配备等方面。只要情况允许,就必须大胆进行机动,迅速形成大规模包围,在不便于机动的作战地域,实施的包围规模越大,而最终效果越显著。
而在敌我双方战略态势、一般地形等情况不利于包围时,强调以作战部队对敌实施正面突破,先将敌军突破截断,而后再实施包围。突破时要求使用足以达到突破目的的兵力兵器,经过周密计划和准备,大规模、迅速果敢地坚决实施,以保证突破成功。
正是因为这样,日本上海派遣军则选择了在沪西地区实施登陆,尤其是在对罗店、吴淞口的攻占,更是着重所在。因为只要攻取罗店、吴淞口,则就可以经大场、月浦而进逼上海侧翼,完成对淞沪战场上的数十万中国精锐部队的合围,一举歼灭之,从而达到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最终目的。
而相比于日本军,不得不承认的是国民政府在作战统筹性上要逊色许多。第9集团军在虹口等地的胶着使得**已然失去了作战主动性,而对于左翼战线的忽视,使得日军上海派遣军能够从容登陆上岸,更是整个淞沪作战的主动权丢失的原因所在。
本站强烈推荐:最好的搜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