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铁棺寻衅(下)

没落皇朝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大时代1900最新章节!

    散播谣言这事儿,顾其行在津门做了不少,在京师再做也是熟门熟路,谣言散播也是有利益归属的,顾其行出头做事儿,自然是为了振威军跟桂贝勒。

    近百万人聚在京城周边,谣言传播的速度快的不得了,李大成跟顾其行谈完了一个时辰,京师要断粮的谣言,已经传的有鼻子有眼了。

    矛头自然不能指向朝廷,只能指向堵在通州的洋鬼子了,洋鬼子断了粮道,京师存粮不多,振威军要出城跟洋鬼子死磕的消息,混杂在谣言之中,不到夜里,原本过得悠哉哉的津沽难民们坐不住了。

    他们不怕京师不放粮,这么多人呆在京师周边,总有办法让朝廷放粮的,但就怕京师无粮,没有粮食,谁会管他们的死活呢?各处求证之后,消息自然是确切的,振威军那边的消息尤为果决,为求生路,抬棺死战!

    京师赈济灾民的粮食,本就是清汤寡水的,再来上这么一个谣言,四九城内外的局势,就分外紧张了。

    有了李大成的命令,李二神将的铁棺,自然也很快被铸造好了,粗糙的兽面铁棺,远远望去煞有介事,一米宽三米长的铁棺,重量也很是离谱,足足五千斤重!

    现在的振威军除了桂顺,谁也管不着,第二天一早,三千振威军簇拥着巨大铁棺奔赴通州的时候,李鸿章懵了,京城的一众留守官员也懵了,这刚刚开始的和谈,就这么完了?

    没有去截停振威军的队伍,李鸿章带着随扈,急匆匆的找到了桂顺,要求见桂顺家里的李二爷,桂顺这边也是不知情的,带着李鸿章的人马到了自己家门,他是能回家,可李鸿章的车驾就被挡在了门外。

    "李二神将已死,贝勒府查无李二神将此人!"

    顾其行冷漠的回禀,差点气歪了李鸿章的鼻子,那李二神将的原话他还记的清楚呢!

    '当时不死,现在就不会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死!';

    这货假死脱身也就罢了,在这个时候,搅乱京城大势就不为人子了,一旦开战,这大清朝廷拿着什么胜呢!

    "老夫要见你们家李二爷,速速通禀,不然老夫就要闯进去了!"

    颤巍巍下了马车,李鸿章也不想跟贝勒府的李二爷耍什么心眼儿了,现在这局势耍不得了!

    "我家二爷说了,李二神将已死,您见个鬼啊!"

    当着李鸿章的面说出这话,顾其行也觉得特提气,这大清上下谁他妈敢这么跟李中堂说话呐!

    "我他妈...唉...

    你家二爷还说什么了?"

    拄着西洋文明棍的李鸿章,差点一棍子抽到顾其行头上,不待这么糊弄人的,'我家二爷说了,李二神将已死。';,他家二爷不就是李二神将吗?这么推脱,气死人呐!

    "我家二爷说了,铁棺寻衅,于和谈并无坏处,洋鬼子要打,谈也谈不出个结果,洋鬼子不想打,你怎么撩拨他也不会打。

    若是不打,京师的灾民就是咱们的死穴,留着他们吃死咱们,喝死咱们吗?

    蒙古地大、东三省有难,正好让灾民过去混些吃喝,几十万难民要经张家口入蒙、山海关入关,还得让洋鬼子点头的!"

    听完顾其行说的,拄着文明棍的李鸿章在贝勒府门前愣了好一会儿,才讪讪的离开,这以后的大清可有的乱了,自己听的明白也看的明白,就是无计可施,在布局一事上,自己真是不如李二神将那死鬼。

    几十万难民要入蒙、入关,这话糊弄旁人还成,糊弄不了他李鸿章,如寻衅一事洋鬼子没有下文,只怕入蒙、入关的不是几十万难民而是几十万振威军吧?

    早在两广之时,李鸿章就不看好京津一战,这次只怕又是一个明园烈火呐!可谁曾想,桂顺这厮弄了一个李二神将横空出世,在津沽一带,打的诸洋鬼子哭爹喊娘。

    津沽一战,振威军连同津沽百姓死伤三十余万,诸洋鬼子也没得好,从谈判桌上听来的伤亡数量,已至七万之数,这样的胜仗,是大清从未有过的,端的是提气。

    几十万血火里爬出来的恶鬼,奔赴蒙古、东三省,老毛子要有难了,李鸿章是打过太平军、剿过捻子的,他深知大规模匪患对于一国的伤害有多重,几十万悍匪,足以动摇一国根基,有李二神将谋划,老毛子不仅是有难了,这遭的变乱,很可能会是丧国之乱呐!

    "哈!哈!哈!"

    回到贤良寺的李鸿章,在随扈怪异的眼神之中,仰天怪笑三声,拄着文明棍,施施然去歇着了,一代人做一代事儿,或许这也是出路所在呢!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还能活几年,与李二神将这样的凶恶之人死磕,他是没那个心气儿了,这李二神将出手太过恶毒,动辄灭人满门阖族,谁不忌惮?

    狠人不缠,且看他的谋划如何吧...

    李二先生服不服,李大成不管,他要看的是通州的八国联军大营,那里才是关键,李鸿章的态度,不算什么。

    任谁看到同胞袍泽,被杀了之后扒了衣服,心情都好不了,三千振威军悍卒,穿着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日俄军服,在通州联军大营之外为振威军主帅李二神将架设灵堂时,联军大营立马炸了锅。

    距离当然是有一段的,但八国联军想看,自然会看的到,这样的挑衅日俄受不了,但联军不是日俄说了算的,如今的联军德国人是主帅,英法美辅佐,日俄派来的人数虽多,但在联军之中的话语权,实在是有限。

    沙俄,在欧洲也不怎么受待见,更何况在远东与英国人的利益有冲突,无论英法,都不会让沙俄主导联军;小日本,明治之前不过一殖民地而已,更没有话语权。

    李大成用出的无赖招数,明显是要挑起战争,这个时候,你的招数越是明确,敌人越是谨慎,通州的八国联军就是这样。

    振威军上下只是穿着日俄的军服,在那布置灵堂,远远望去军容齐整,还真有些精锐陆军的模样,八国联军不开打,他们自然也不会开打。

    京城这边,振威军不戒严,自然也是畅通无阻的,和谈已经开始,义和团跑的跑、散的散,自然也没人会去跟使馆区较劲,消息很快从通州传到京城,再由京城传回通州。

    百余万人即将断粮,振威军的主帅不治而亡,这两样混杂在一起,就生出了一股狂乱的味道,谈判桌上虽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大清一方已经算是认输了,虽说不同意联军最初开出的价码,但对于巨额赔款,人家还是有意向的。

    这样一来,许多国家的意图已经达到了,再战于事无补,日俄的损失就在眼前,德国远征军一战之后损失大半,也在欧美诸国的脑海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陆战不是海战,技术优势并不能主导一切,津沽一战就是个最好的教训,在人家的本土跟人家比人数,那是自不量力,八国的人口加起来跟大清差不多,打人头消耗战,谁要吃亏显而易见。

    英国人正在经历的布尔战争也是个前车之鉴,津沽一仗打完了,大清京津一带就算没有战事了,许多国家也认为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

    沙俄悍然出兵东三省,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不仅触及了英国人的利益,也让小日本看不惯,对东三省小日本也是野心勃勃的,日俄之间有了利益冲突,惯于占便宜的小日本也不干了,英国人不支持,欧美各国也不感冒,小日本骑了墙,沙俄一国想闹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诸方平衡之下,通州的灵堂该怎么建就怎么建,谈判桌上双方依旧在扯皮,只是对于京师附近开始北进的难民,众人都没了说法,李大成的试探,不仅给难民求了一条活路,也让李鸿章摸到了列强诸国的底线,赔款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几十万难民,自然不可能一夜之间迁移,涉及到振威军的去留,涉及到潜伏在京师的义和团,一两个月的时间还是要的。

    直隶难民要走,振威军也要走,之前在京师闹过义和团的人也得走,难民不急着走,振威军要休整一下再走,最先要走的就是义和团的人马了,和谈,很主要的一条,就是诛杀义和团人马,这一条就足以逼走京师的义和团了。

    至于他们到了蒙古、东三省要做什么,李大成就不管了,蒙古与东三省,最好的选择还是东三省,直隶、山东的百姓,有相当数量逃荒到了东三省,这个时候去了东三省遇上老毛子,义和团的人想要沉下去怕是没什么机会的,到了东三省,还得接茬再战呐!

    逼走义和团的法子更简单,也不过是几句谣言而已,和谈在即,洋鬼子要求诛灭之前参加过义和团的人,振威军已经在准备了,只这一条就足够了,许多义和团的人,还有好大一部分京师百姓,都自发的加入前往山海关的队伍之中了。

    津沽大战之后,振威军的凶名极盛,听说振威军要加入绞杀义和团的队伍之中,许多人都不敢再呆在京师了。

    逼走义和团容易,直隶难民跟振威军的去留,也是个问题,蒙古排外,多数地方也不适合农耕,去那边的人马,应当以振威军为主。

    东三省也不会轻易接纳几十万难民,这些人跟义和团不同,他们到了东三省的生计也是个问题,如今的东三省正在经历战乱呢!没有战乱的地方,肯定是寸土寸金,想要在安稳的地界扎住脚跟,很难!

    朝廷、官府,都不会管这些人的死活,振威军这边若是再弃之不顾,多半人还是得饿死,这些人真的没用吗?

    李大成不这么认为,既然振威军去了东三省,自然也是需要粮草的,大几十万难民去了东三省,最需要的是什么?土地!

    只要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振威军也就有了稳定的后方,振威军用来屯垦,可惜了!津沽的百姓正合适,李大成的手里有的是银子,买下够几十万生活的土地,听上去有些遥不可及,但执行起来却很容易。

    柳条边的存在,让东三省地广人稀,朝廷的政策也支持屯田垦荒,百多万两银子,就足够安置这几十万人了,当然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的事儿,有桂顺出头,满蒙各方必然要支持的,这事儿或许不用桂顺出头,李鸿章等人就能把事儿给办了,毕竟振威军远走蒙古跟东三省,对李鸿章的那些姻亲是有帮助的,曾国藩一系、李鸿章一系、张之洞一系,有着不清不楚的姻亲关系,振威军在蒙古跟东三省呆不下去,就得回来跟他们抢地盘,北方养不了这么多的兵员,振威军回归,就只能回归南方,无非这事儿大家都是受益者,谁出力不是出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