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专题说汉字

稻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稻城文集最新章节!

      我们的国字也就是汉字,世称形符文字。作为现存唯一的象形字,他的独到之处在于有视觉上的造形及笔划的结构,具美观上的创造性。国人幸运地借重书法寄托朴厚真性灵,表现风流高格调。

    最初,义寄于形“画成其物,随体诘屈”纯是图画性的东西,但为记事方便注重实用性,因此在发展道路上既讲究美学又追求科学,没有一个字是不按造字法胡编乱造的。这样,中国字由繁入简,再由简趋繁演化成楷体稳定下来。所谓由繁入简,主要在绘画象形阶段,所谓由简趋繁,大致是笔画抽象化以后,隶书是承上启下的津梁。画的阶段止于小篆,写的阶段始自汉隶,上了层次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民族语言的交融,国字唯有适应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去尽善尽美,这就是不断添字(当然也有很多字被历史淘汰了,这里有很多是笔画很少的简笔字,比如厨娘网友询问的文化的化字的右边、还有许多我打不出来,亥字就有很简单的写法,一横一撇,一拐两拐)。开始是通过单字职能的分化来敷使用,比如吉祥的祥,本来就是羊;暮气的暮,本来就是莫,为应对字义扩张,就造出专门的字各司其职。祖先的路子是先继承再叠加,所以这类字一般都是笔画比原字为繁琐。再者就是对新生事物单独造字以便应用,民以食为天,象锅字肯定就是后添的,因为古代不用锅,先民有釜有鬲,所以直到三国曹丕还想不到让他兄弟在锅中泣。新造字以形声字为主,因为从象形到其它五种造字法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若照这一套模式演化,产生一个固定的新字要经无数考验,也决非一人一代智慧所能胜任,而形声字是最容易掌握的造字规律,既重形又重音,实现了“造字工业”上的标准化,缺点是单字信息量小,美感也打折扣,是儿子字、孙子字,省事的代价。当然,形声字一般依赖与原有的字在字义上的派生联系,大多数的人间意思表示早为祖先创制,因此才有了形声字存在的余地,由衷感谢筚路蓝缕的先人,遗弃传统等于自裁。

    下面简单介绍字的源流、国字形体进化以及字的数量发展。说到简化的趋势,真不知道举国是从单个字的笔画看,还是从所有字的总体看,若论单个字,则在同一性质的进化阶段内才具有可比性,也即不能拿书法比绘画,自汉以来2000多年文明史迹,应该足以形成能说明问题的采样。倘若从整体观照,显然汉字库无日不在扩张。

    字之得名,有迹可求,据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今天看来意为:“仓颉先生造字时,按照物体的种类描摹成具有形象的思维造型,所以叫做纹(原字古作“文”);后来利用形象和声音两个记事要素互相扶助来创造,就叫做字了,字的意思就是繁衍滋生、越份越多。用小棍写在织物上的行为,就叫书,书的意思是把知觉如实地映射成表象。”后人又据此明白地提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见解,独到。

    追溯上古时代,先知先觉的巫、史、卜以竹木刻画或刀错志文备忘,按各自独到的理解自由发挥想象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写一字,如同重复一次再创作。我们汉字就是这样艰难地集合众人智慧开始创造的,如陶器刻符,如甲骨文;直至东周太史籀才把五花八门的“古文”归纳整合为大篆,是为籀文;经过春秋战国的文明爆炸,始皇兼并天下,才由李斯执行了“书同文”的政策,把六国流传的各种书体统一成小篆,终结了古文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今文时代。隶书肇始于秦朝,至刘汉蔚为大观,适合墨写于纸帛等新载体,隶书的大方模样遗传了方块字的基因。后来汉章帝时期出现了书写便捷的章草,东汉刘德升又造了行书,晋王羲之的书法已经表现出楷模的端倪。这样又从容地转进到灿烂的唐朝,颜、柳、欧等书家承续隋楷,以隶书和八分书为基础,合力开发了笔划端方的真楷,一直应用到现代,孙过庭书谱评价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语中的。

    字体演化的同时,汉字的字库也在默默地扩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闾里书师辑合而成的仓颉篇,不过三千三百字;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全书九千三百五十三字;百川归海迨于清朝张玉书编康熙字典时,已经收集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可谓烟波浩淼。

    那么汉字是如何进化的呢?——依靠六书,就是祖先发明的六种切实可行的造字法,这里面甚至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起点是象形,前面提过,望文生义即可。比如(以下比如都用繁体字示例,因为简化字往往不能说明问题)山、川、水、火、馬、虎、草、木、蟲、魚等等。注意这里草字就是后人由简增繁的结果,原字为艸,绝对象形,不知为何文字改革大佬们没采用,反倒把馬字糟改成一拐弯,两拐弯,插上大门别想吃栽儿,估计是全面破旧、咸与维新的热病作祟。

    其次,循着复合式的思维逻辑延伸,灵光一显,也在物象上寄示指标,或者会合若干物象而成纪事画,如六书中的指事字和会意字。指事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如刃、血、本、末、母、牟、甘、上、下、天等;会意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有武、信(人言為信,信在言前)、森、分、相、史、既、祭、坐、北等。

    此后,改变方法,采纳形体与语音兼取的思路,多以主形的偏旁表意义,而以主声的偏旁表语音,少数例外,是为形声字。比如江、河,也包括我们站名里面的英雄二字。至此汉字演进渐有由重形转而重声的趣向。

    伴随先民早期社会文明程度的深化,人类感知细化,反映意识世界性状的语言交流格外可观,借重于现成可用的字已经回旋有度,伟大的古人也就懒于突破字汇量的瓶颈,于是由转注进而假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完全把汉字作为音符使用了。转注说法不一,通说以为形似、音近、意同的一类字,均以某个部首为依归,提纲挈领,彼此能互相解释。比如考、老、耄、耋、耆等,考就是老,老就是考,近人李时所谓:“转注之说,如同灌注,其言字义,大致不差,可以辗转相注”是也。最后以假借结关,已经是直接的代号,多为表示抽象概念而不得已的救济,比如会意字的令,本为发号施令之意,假借为巧言令色的令,训为善,孔子说:净说好听的、光陪好脸儿的人,基本上心怀叵测。再比如会意字的長,本意为久远,引伸义为長老,官長之長本无其字,借長附会。另外所有音译字、虚字皆为假借,上乞昆侖、雖然、單于、如來,以至麥當勞、夏威夷、咖啡、杜冷丁大抵如此,徐志摩的翡冷翠是佛洛伦萨的另一种译法,另当别论。

    钦定的简化字大体上违反造字法,割裂了文化传承,误国人子弟,忘乎所以,毫无科学根据,视之面目可憎。或则信手拈来,想当然耳;或则主观臆造,不知所云。虎穴管窥,简化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其一为以讹传讹,收编了许多俗字、异体字(象孔乙己的回字九种写法,里面既有俗字也有异体字),加偏房以名分,废正室于冷宫。异体字如貓与猫、谿与溪,还算差额选举,虽不民主也还公认。可是,唐宋迨后,民间出现不少俗字,特点是笔划简省,速写随意,但大多属于错别字,勉强写,勉强看,为市井权宜之计。赖有官方正字相较,在主体文化有效监控的范围内有限度的流行,还不至于泛滥成灾。“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六十年代的訇然弃雅从俗,文化源流就发生断流,我们的后代很难改邪归正,对正体字的蔑视导致的灭失,遗憾地无日不在阻挠我中华泱泱文化的薪火相传。比如来去的来,正字是來,正像抽穗的麦子的形状,引申为从天而来,俗字来无可解。又如搖晃之搖,正字作搖,注意右上角那部分。该字原是从手,但从的是左边的提手,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现在在声符的右上部又改出来一爪,这两手儿玩得不地道,人家右半边的那个字符本是表音的,从缶肉声,是一种瓦器,可是俗字改得不伦不类,不知道该念什么了,请问摇字还算形声字吗?如果不算的话那算什么呢?四不像?然而所有的摇、瑶、遥、谣炮制出一系列的谬误。礼制时代写这笔抹儿的张好古们是上不了台面的,俗人俗字,典型的没文化。

    其二为回归本字,复古归真,前提是古字有案可循。比如從还原为从,雲回归为云,衆恢复为众,本来就是象形会意,还是有正面意义的。

    其三为使用通假。比如以姜代薑,姜本为姓,现在也可以调味;又比如以后易后,却造成字义容易混淆,有人不求甚解率尔操觚,常写成繁体字“太后”是不知其变也(后字会意君主训话,后字会意人落后状)。有的还指鹿为马,驴唇不对马嘴,比如吃饭的吃字,照说文上的意思,是“言蹇难(即今艰难)也,从口,气声”废喫立吃,仿佛嗟叹艰难时世,似是而非、有意无意在讥诮百姓都吃不上饭?沸反盈天,岂有此理。赘一句,这个吃字本来属于特殊的形声字“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右边的气字形声兼取,联系到氣字简化为气,也说明个别简体字采用了古字,体现了象形的简练直观,效果很好,可惜这样的字前人遗弃的很少,难以左右简化字整体形象。再有工厂的厂字,本作廠,四下无屏蔽,玉篇训为马厩;而厂字另有其意,表示山边突出的悬崖,象形,人可以在底下居住,读音也不同,呼旱切。同样,原意为门屏之间的宁字,读若住,今以其罕用而拿来取代安宁之宁,居心何在?也只有空自倚闾不安吧。

    其四胡编滥造,没有规矩、随方就圆,照猫画虎而不因循成法,毫无学术传承,且破坏了汉字的字形美,在文字学上无理可据、无章可循,想解字都不知从哪说起。说简化字面目可憎,病灶就在这里。这部分为数甚夥,完全是新文化糟粕。表征之一是模仿草书,比如书写的书字、专业的专字等,庸俗化的模仿草书,显系臆造,不值一哂;还有车字,本来象車驾之形,现在把车厢拆了,看起来反倒很像自行车。我们说汉字是方块字,是象形文字,参照具象的现实生活,概括为适于记录的模型符号,但没听说过停留在表面现象模仿抽象字符的,因为这样背叛了造字的形、声要素,也就乖离了文字反映现实的使命。可以说:以草书为模特的简化字,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因之草书只是便宜行事而已。表征之二是随意缺省笔划,或者打破原有结构、取消有机组成部分,造成残疾字。可谓奇技淫巧,爱小舍大,耍小聪明,倘若这也叫文明进步的话,智慧的先辈不会等到不肖儿孙们妄加删削,果容忍此道,则伟大的汉字庶几早跟日本假名无异,假名者,扫帚戴帽儿——充数而已。例如奮而为奋,原来会意为小隹振翅而起,如今鸟丢了怎么奋呀?再如愛变成爱,让我们去那里呼唤爱心呢?没良心了,只剩下熟人之间友爱,比而不周喻于利,难怪结党营私、世风日下。此外还有鍾鐘皆作钟,可是踵事增华的踵字就没简化,看来他也改不下去了;还有团字、图字,凡此种种,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手工作坊的赝品。

    不错,中古以来,汉字的增益也存在一些叠床架屋的倾向,但这绝非主流。古人对待汉字还是谨慎的,甚至顽童也当知道敬惜字纸。如同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爱护本民族共同遗产的语言文字,也是中国文人早已习惯的良知,不然至今籀文、小篆、汉隶等形式恐怕早就失传了。各种书体没有灰飞烟灭,也没有被迭代才人罢黜,说明了我们自成系统的文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早已结合成为整体,就像大缸养鱼,俾能自洁;也如高山生态,不费人工。捍卫汉字的尊严,必须提倡扶正祛邪,在扬弃、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用科学的方法,从美的角度,凭着庄敬的态度去修缮汉字,而不是推倒重来、自以为是,这样子的维护还是可行的。比如近代以来新创的她、牠(解放后简化为它,牵强)两字,既符合造字法,也的确应付了实际需要。至于大刀阔斧的横加改革,还是不劳大驾为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今人这点学问在五千年文明史册面前还没有妄自尊大的本钱。站在巨人肩上把传统文化踹倒,无异于自毁我万里长城。

    手擎一张报纸,虽字字珠玑而满目凄凉,如同站在长安街上,看推倒四合院盖起的大帽子方盒盒。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

    (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