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三十八章 成长

冉珏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嫡长嫡幼最新章节!

    时间悠悠划过, 转眼间,顾启珪已经来到大齐朝十三年。

    这六、七年间,什么都在发生着变化。就像称呼, 顾雍成为了老太爷,顾国安成为了顾府大老爷,而顾启珪也成了顾府七爷, 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 这个称呼都得一直陪着他们。

    这六、七年,要说大齐朝发生的最大最令人惊叹的一件事,当属两年前贵为东宫太子的沐沣毫无征兆的在慈恩寺出家。

    这件事令整个大齐朝都颇为震惊,堂堂当朝太子竟然正式出家正式拜了玄景大师为师。

    要知道沐沣二皇子在今上登记之后立刻就被立为了太子, 当时才是五岁稚龄。这十几年间沐沣表现的都颇为上进, 为诸位大人看好, 今上也颇为满意。

    这突然出家,最重要的是帝后竟然都没有多加阻拦,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二皇子乃是皇后所出,正经的嫡长子,本是正统。加上季太傅学生遍布天下,可以和朱老太爷相提并论, 外家可以说是非常显赫了。本朝重文,季府可以说是太子的底气。

    要说太子沐沣有什么做的不好, 或者说不如人愿, 大概就是子嗣不丰这一件事了。与太子妃已成亲三载, 却无所出。可沐沣还年轻, 朝堂也从没那这个事情说过事儿。

    总而言之,沐沣令大家都是满意的,不出意外,在今上百年之后,太子登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想到来了这么一出。

    不过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事儿,那都是皇家秘辛,世人想窥其一角,也是很难得。不过也实在想不到这到底是出了怎样的惊天大事,使得当朝太子舍手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天下,这泼天的权力?

    外界本议论纷纷,可没有一个人相信是因为二皇子沐沣真的顿悟了才入空门。

    太子此事令全天人哗然的同时,也使得那个至上的位置最终到底花落谁家更具有不确定性,余下的皇子们倒是没有一个有沐沣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的。

    总而言之,皇子们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明争暗斗,各显神通。有了动力,又几位皇子的名声也逐渐显现出来。

    京中局势影响天下格局,现在京中议论纷纷除了皇子们,还有的就是关于京中四公子了,因为家世才学样样不差,备受推崇。

    所谓京中四公子,还是相冢世家‘苏福斋’根据最近几年活跃在京城之中的,或者是未来几年有可能活跃的,按照家世,才学,家族资源等等综合排序产生的京中四位公子。

    排序之初,‘苏福斋’就成预言京中四公子是未来二十年可以改变朝中格局的仕子。此话有无夸张暂且不论,也没有人过多的去追根揭底,只是把它当成是四公子诸多谈资中的一个。

    京中四公子,便是以下几位:

    第一便是季子期,他身份尊贵,祖父是当朝太傅,姑姑是当今皇后,季家从今上登基之初就一直备受恩宠。

    他自己文采卓然,本来要是二皇子登基,他将是京中新一代权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是现在二皇子出了这种事,他在京城的身价倒也没有减少。

    三年前,他被今上钦点为状元,入翰林院任修撰。一年前,他又越级升任礼部从五品的员外郎,要知道他还不及弱冠。

    都来,当今圣上又亲自赐婚让他迎娶五公主。要知道今上儿子颇丰,女儿却仅此一个。且因为母亲出身不高,从小就养在皇后身边,吃穿用度都是比照嫡公主来的,身份上就高贵了一层,在皇宫可以说是受尽宠爱。

    当然,这也是全了季府的面子,也告诉了众人,就算没有二皇子,皇后还是皇后,太傅还是太傅,季府还是季府,不是可以随意肖晓的对象。

    所以季子期就还是为京师众人津津乐道。

    第二便是张文麟,他和季子期同龄,也算是熟识,关系还不错。

    他之所以被大家乐道,主要是因为郫县张家自古神秘,他算是张家在外的代名词了。

    又因为,他自带儒雅气质,浑身上下透着谦逊温和,再加上俊朗的面容,未语三分笑的习惯,让见过他的人都不免叹一声教养真是好。

    再加上他显赫的家世,张家大房嫡长孙,祖母是今上颇为亲近的长灵长公主,这就足够他在京中横行了。

    再加上,郫县张家遵守的族规最近一点点的松动。单看张文麟,虽说谨遵族规没有入仕,也只是说没有去参加科举,但看他平时交往的人,哪一个都是以后必然入仕的监生。

    这下子,家中有女儿的各家夫人就要开始起心思了。

    张文麟不得不说是个女婿的好人选。

    第三便是顾启珪,京中各家开始注意他还是他拜陈恪为师的时候。

    毕竟顾启珪是顾国安的幼子,要论资源也得是先紧着嫡长子的,各个世家都是这样的。他们没想到顾国安为他幼子找了这么一个厉害的老师,这样他的嫡长子当如何?

    后来听说顾国安把幼子送进了国子监,才六岁的年纪,加上之前顾启珪在京中并不显名,都认为他考入内监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顾国安的笑话。

    但是,七年前,顾启珪一举以榜首的成绩考进国子监內监,才算是一举成名。京中所有人才开始重新审视顾启珪。要知道历届以魁首的成绩考进內监的监生都有大前途,这在前几位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

    这顾阁老的幼子也不一般啊。

    随着这几年,顾启珪的才名响了一些,就连季太傅在私底下收拾夸赞过他的。越来越多的人再不敢小瞧顾府。

    人人都道虎父无犬子,顾雍才名不显。顾国安这个由武将顾老爷子教养成才的顾家未来当家人,实在不可小觑。现在顾家又出了个顾启珪,顾家未来百年可以无忧。

    不过,就是顾启珪这嫡幼子的身份实在累赘,虽说本朝没有规定说嫡长子必须如何,嫡幼子必须怎么样,但终究不是一个好操作的身份。

    就是不知道顾家嫡长子的风华如何,有这样的弟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第四说的便是安珏然,说起他作为嫡长孙,竟然排在顾启珪后面,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不得不承认,安珏然是很有潜力的一个,他的家族和他能掌握的资源给了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他也是危机最多的一个,安氏其他几房尽数在京城,得今上重用,对安家这张大饼虎视眈眈,稍不注意,就能被虐的渣都不剩。

    当然,安珏然如此艰难还能排在第四,就说明他还有筹码。

    五年前,才刚满七岁的安珏然和两江总督陆平的独生女陆之姚订婚,令众人大跌眼睛。自从安老太爷去世,相比安家其他几房有袁太后撑腰,安家大房就不是很被看好。

    可真的不能小看安意荣,他还是在困境之中逐渐立起来了,他与顾家亲密自不用提,其嫡长子入朱氏祖学,竟又和陆家成了亲家,打得一手好牌。

    另外安珏然年仅十三就已经跟着陆家二爷陆航进了禁卫军历练,能文能武,安珏然前途不可限量。

    当然,顾启珪和安珏然这对表兄弟同时上榜也为人津津乐道。

    对于这些京中人茶语饭后的谈资,顾启珪略有耳闻。对于京中四公子的提法,他不置可否。

    季子期和张文麟确实可担得起四公子的名号他也服气,可他和安居然算怎么回事儿,他可不认为自己现在就有这样的影响力。

    这几年,顾启珪的身边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说顾国安,他现在官至户部尚书,是正二品的朝廷大员,内阁阁老,手里权力重了,身上气势也越发的摄人。

    朱氏在这两年倒还是那般,为孩子们有操不完的心。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不论在身边的还是不在身边的,都成长的很好,她内心是喜悦的。

    因为先头三个孩子离的近,这两年正是说亲的时候,朱氏自是非常忙的。结亲不是小事儿,这都是亲生的孩子,她自然是十分慎重。

    两个姐姐,也都已经长城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就连顾烟琪一改小时候大咧的性子,变得淑女起来,虽然还是掩饰不住的古灵精怪就是了。

    至于顾烟茗,她真的长成了大家闺秀,真的和顾启珪想象中的一模一样。笑不露齿,每一步都像是尺子量过似的精确,走路裙摆动也不动的,顾启珪不得不佩服他大姐。

    两个姐姐出落得大方得体,也是很恼人的,自从十五岁及笄后,提亲的队伍已经踏平了多少顾府的门槛。

    说到顾启陵。二婶小安氏走的那天晚上,他在院子里站了十个时辰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爹爹派顾远看着,谁来都不肯放人,一直要他说自己想清楚了才被带去了书房。

    至于那天他们在书房里说了什么,顾启珪不得而知,就连顾擎也是没打听出来的,说实话,他还有些好奇。因为自那天起,他大哥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他和姐姐虽说还是不亲近,但起码不阴阳怪气了;对娘亲他也恭敬了很多。

    经过这些年的相处,和顾启陵关系倒是缓和了不少,起码明面上是这样。

    现在的顾府,并不是只有顾启珪一家人,还住着他四叔一家。

    前两年,四老爷顾国宁被提拔进京,因为顾雍和安氏尚在,顾家没有分家的道理,自是要住在一块的。

    原来的顾府挺大,但几家人住在一起也不甚方便,顾国安就做主在顾府原来的基础上买下了旁边的院子,打通了墙阁,重新修葺了一番,就形成了现在顾府的格局。大家虽走一扇大门,但院子是相对隔开的,倒是使得整个顾府别具一格。

    最近二老爷顾国平也要进京,看来还是要住在一起的。

    反正对于二房,顾启珪是没有期待的心思的,主要他对二婶娘太膈应了。

    顾府,“闵熙堂”。

    一家人都在忙忙碌碌,整理着什么。朱氏拽着顾启珪在嘱咐着什么。

    “出门在外,可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朱氏这句话这段日子顾启珪已经听到了很多次。

    “我知道了,娘亲放心。”顾启珪还是认真的回答自家亲娘,因为知道她是真心为自己担忧,所以顾启珪一点也不介意自己多说几遍,哪怕减少母亲的一点顾虑也是好的。

    “到了安庆,一定让人给爹爹娘亲来信。”朱氏还是不放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就是这样的吧。

    “嗯,我一落地,就让顾擎派人回信儿。”顾启珪承诺。

    “我已经给你七舅舅去信了,让他去接你。”朱氏又想起一事

    “我知道了。”顾启珪答道。

    “过会儿还要去陈府吗?”

    “我一会儿就过去,已经派人和师娘说了。”

    “嗯。”

    “娘亲,我十多天后才出发呢,实在不用这么早就收拾。”顾启珪看着林嬷嬷指挥这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人给他收拾,还是忍不住提醒他娘,他是要走但又不是明天就出发。

    “那是去一般的地方吗?那可是安庆,你需要去拜访的人多了,这送礼可是一门大学问,你小孩子家家不懂,娘亲还不得一一为你准备好?”朱氏不开心了,她这辛辛苦苦的,这小子还不领情。

    “是,是,我娘最好了,想的就是周到,谢谢娘。”顾启珪连连称是,他才不和他娘杠呢,既然是娘关心他,受着就是了,只是他想轻衣简裘的去安庆的想法怕是要泡汤了。

    顾启珪边说边往门口退,“娘,我先去师父那儿,今儿晚上怕是回不来了。”

    再不走怕是走不了了,他娘亲这两年最是会念人,说起来都不带停的,他还是躲一躲,这个福气还是留给他爹吧,今日去陈府就不回来了。

    不过相想也是,回安庆本家,他三叔父,五叔父和朱家一大家子都在那儿,拜访时免不礼的,还是娘亲想的周到。他娘疼他,他知道的。

    顾启珪坐在去陈府的马车上,他这次回安庆是要去参加这一次的乡试。

    虽然他入学国子监,成为了监生,但和直接通过选拔进入太学的监生又不大一样,他们更像是小学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一步步考上去才行,而太学的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而顾启珪已经缺席了两届太学的选拔,他想经历所有的科举来为自己积累乡试的经验,而不只是在学校学习。

    本朝科举要求回原籍,甚是严格,不过对于国子监学生生,也是有优待的,可以在京城近郊择一县城挂名考试。

    不过本次县试、府试结束以后,恰逢朱老太爷八十大寿。

    七十已是古稀,八十是大寿,自然是要大办的,就连朱氏此次也决定带着儿女回安庆为祖父拜寿。

    再加上顾启珪本身对江南充满好奇,所以就想着回原籍参加考试,正好今年为正科,可以参加完县试、府试以后参加院试,要是顺利的话还可以参加秋闱。虽在江南呆的久了些,但因为江南有底蕴在,倒也安全。他可以见识一番,还可以跟着娘亲一起回京,一举三得。

    于是,在和自家师父和爹爹商量后,就决定此次回江南参考。

    顾启珪掀开车帘,看着街道两旁,这里的一切是他熟悉的样子,倒是记忆里那个全是现代化的城市在他脑海里已经变得模模糊糊,记不清了。

    时间啊时间,真的奇妙,它可以抚平一个人所有的以前,却又在上面刻上独属于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