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的品质

杜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杜翊文集最新章节!

      每年我都要做两三次的外地之旅,自己找机会也好,遇到机缘也好,总之,我都要离开我所居住的城市一段时间,到自然的山区去,看看山容野态,或者到海边去,流连于浅滩礁石。

    我记得,林语堂说:人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去拜访名山大川“净化积聚在自己胸中的都市思想和市郊热情的灰尘。”我觉得这真是说到了我生命的痛楚。名山大川未必常去,但是,为了减轻这个生命的困惑造成的内心的茫然感,我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治疗心灵的方式,行路。

    人类最早的行路,自然还是功利性的、实用性的,诸如海上、陆地交通工具的发明,都从行路开始,但这个目的达到之后,人类便开始超越于这种物质空间上的行路,行路则越来越审美化、精神化了。

    我不属于那种单靠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来建立思想的人,相反,我比较喜欢在室外思考,一面散步、跳跃、爬上无人的山上手舞足蹈;要不然就在海边沉思,那时刻,便连野外的小径也显得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所提出的关于书籍、人、或者音乐之价值的第一个问题为:它会走路吗?这是尼采讲到的行路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一个人可以借着不同的方式获得思想,行路就是这样一种获得思想的方式。

    获得思想,环境形势当然不拘于城市之所还是乡野之地,但是,毕竟“我们的大都市特别缺少一样东西——一种能让人沉思而又安静的场所,那里不能有车马及人声的喧嚣”环境的嘈杂、喧嚣,这是城市生活的特点,但它却是灵魂生活的腐蚀剂,另外,我还觉得,城市还是让人对自身产生厌倦,只想让生命沉迷于都市日常小利益、醉生梦死于那些“老旧与安稳地拥有的东西”之源。

    所以,逃离城市,背弃喧嚣,投入自然,便常常成了行路者的一种精神动因。旧环境远离了而获得趣味横生的新地方,城市的欲望不再羁绊身心而耳边拂动自然的风声,肩头落满了原野的朝露和带着草野气息的叶片,枯干发霉的情感抛弃了而获致心灵的滋润和丰盈的确,行路,使能够让我们如此直接地、真切地接触贴近浩大世界,多彩的人生,也是更适合于对生命的沉思,甚至还可以满足我们一种冲破都市安逸生活后的精神冒险

    行路的品质,是哲学的。对于行路者来说,他的哲学、他的指挥部是来自于幽闭枯燥乏味的书斋,是得自于天光云影、海雨山风的大千世界中的行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是这样的哲人,也是这样的行路者;蒙田、康德、梭罗、是这样的哲人,也是这样的行路者。

    行路的品质,是美学的。对于行路者来说,他们的文学、艺术,也由行路而来。甚至有作家这样说:“文学的浪漫题材在爱情以外,就要数到‘行’了”徜徉在世界文学长廊,你会发现,有多少不朽的经典作品,是行路的文学啊!这样,行路也便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了人生的艺术。

    日本著名作家川瑞康对伟大的审美者的“行路”说过一段颇富精神哲学意味的话:“故乡是巡礼的起点,遍历的归结。在艺术家一生的旅途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找到故乡,然而,这故乡存在于何时何地,却难以寻觅,难以期遇。”所以,行路,又是心灵的、精神的。我想起了梵高、乔伊斯。梵高也好,乔伊斯也好,似乎一生都在行路。这种行路,是他们都在痛苦地寻找适宜进行艺术创作之地,更是行走于内心的道路。他们是从存在的狂热困境中逃脱出来,寻找心灵的故乡,寻找精神的避难所,寻找救助之光,但是,这种寻找的永远之路,不是退却,是精神的前进。像圣徒一样,他们的行路,已经接近于宗教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