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大荒西经文集最新章节!
一、关于乔治•奥维尔的泡一壶好茶
难得有象乔治•奥维尔这样的西方人谈起泡茶的事,并列举了十来条关于喝茶必须考究的事宜,遗憾的是这些事宜放在泡咖啡时也同样适宜(朋友看了后这么说,我同意)。所以我说:乔治先生始终还没见到喝茶的门坎,更不必说茶中有道了。
茶分生茶,熟茶,半生不熟的茶。用现在的话说是绿茶,红茶,乌龙茶。这与茶叶的发酵程度有关。乔治先生是不谈这些的。
红茶是熟茶,性偏热,且大都已失茶的本味,为茶道所不取。但它色浓味厚,很有解渴的功能,所以为广大饭馆,酒吧所用,而且冲泡不必考究,极其方便。可以取名为“方便茶”
二、关于周作人的喝茶
茶道不一样。茶道是亦茶亦道,通俗的说法是泡茶喝茶的道理。
周作人的喝茶似乎想窥出茶道的一斑。比如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这段话说得极地道,尤其是关乎心境的那种说法。至于是否是日本的“象征的文化”的一种,我以为有待商榷。
周先生的文中无论是喝茶的环境还是用茶时的茶点都说得很详尽了,但这毕竟是喝茶的边缘事,并没有切入喝茶本身。
且周先生说:“茶的正宗当推绿茶,”仅这一句也是有待探讨的。
就茶本身,就茶与道的关系,周先生却是谈的不多,这未免又有点缺憾了。
喝茶而能味出“道”来,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象书道,剑道,花道一样。
在日本,谈起此类的事体总带着一种庄严的。何况象艺术一样的表演茶道,那更是令人肃穆。
在他们的表演中,装水,烧水,装茶,泡茶,奉杯,敬茶,喝茶,收杯,主客双方都按着一定的程序展开,那时的场面是静的出奇的,等待喝茶的人象老僧入定,也只有这样才能感觉到那一分玄妙。但稍有遗憾的是那绿茶末实在不怎么样。
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有“道”而无茶的。这也象日本的其他门“道”一样。
这会不会就是周先生文中的日本的“象征的文化”的所指?因而在日本凡可以称之为“道”的,大都是一种过程或形式。在这过程中人们可以去体味一种心境,去锻炼一种魄力,这倒是真的。至于实在的内容也就无须言说了。因而就更需要一种悟性和定力。
中国古代有没有这样一种“道”呢?我没有研究过。
就我本人来说,我重茶而不重“道”如果强要说“道”的话,倒不如说“法”象书法什么的。因为“法”字实在,只说与茶相关的泡法与喝法。
周先生在谈及喝茶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这里有几个字眼很重要,即“色”“香”“味”至于“意未必在解渴”云云可以暂且不论。当就清茶我又得说两句了。
茶因不同的制法而呈色不同。
绿茶(即清茶)的“色”求清中带绿,透明的绿。可以醒目,可以游思。
片片茶叶一经水泡则缓缓舒展开来,栩栩如生。
更闻其“香”则若有若无的清韵可以醒脑,可以神游清境。
小品一口则淡而回甘,出气如兰。
但这毕竟这是纯粹自然的韵味,而且冲泡简单,就象一块璞玉。可以称之为“前茶道”或“前茶法”
周先生曰:“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但要将这纯自然的妙味说成茶道的正宗,这未免又太过简单化了,最多只能称之为茶叶的正宗,我想。离“茶道”或“茶法”的正宗也还有一定的距离的。
三、茶主人
也是极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来到安溪。
同行三人,刚好应了“茶三酒四”之说。
喝茶的人不可过三是有一定理由的,喝茶不过是清谈罢了,清谈而人多则显的无所适从了。
主人是茶农,是98年的安溪茶状元,据说是祖辈制茶,到他这一辈也不知多少代了。
主人请茶很特别。
主人在我们的面前,一下摆开了六七个盖杯,然后从包里拿出六七个茶罐,分别倒在白纸上,让我们“看茶”
我平日喝茶从没有这样认真过,看着主人煞有介事的神情我不免也认真的“看”起来。
原来这些茶叶是很精致的被卷作一团的,大少均一,粒粒如珠,不同的品种呈不同的颜色,由墨绿到葱绿,深浅不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叶面是油亮油亮的。
主人说,新茶才这样。细闻茶叶,还留着清新的茶树香。
在我们“看茶”的时候,主人开始“烧水”
“烧水”用的是酒精灯和玻璃壶。可以看到水沸的状况。
大约在水中出现蟹眼的时候(即水烧的开始冒泡的时候),主人便开始烫杯,烫壶,并往盖杯里分别装了不同品种的满满的茶叶。
主人说,他的茶罐里随便哪一种茶叶在市面上都要上千元一斤。那么,这一杯茶就相当于一桌酒席了?这让我心疼了好几天。
在茶楼里,那些半生不熟的文化人极尽想象的在哪里杜撰了一套砌茶的术语,诸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类,我以为那是下下的茶道,是不知茶为何物的做法。
喝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的思虑内敛而不是外想,大可不必让人望着几个瓷杯在那里胡思的。
主人开始“洗茶”“倒茶”洗的目的是祛除茶中的杂味。“倒茶”倒有点考究,一般是几个杯子一排的摆开,来回走茶,以避免茶色不匀。
茶杯通常用小杯,无论外观是陶是瓷,内里必须是白瓷的,这样以便“观色”
茶色因生熟而呈出浓淡的不同,比如岩茶偏熟,其色如橘而暗浮三分绿意。安溪或台湾的乌龙茶则色如蛋黄而面浮三分蛋清,这是“活色”茶也因为有了此色方可称之为“活茶”
“观色”之后是“闻香”
绿茶之香香在清越朴素,而乌龙茶之香却暗含妩媚,情色各异。
如果说绿茶是无限草绿的清新,那么乌龙茶则是浪漫的花的气息。
草尤一色而花藏异趣。
我爱花。
如果不是主人的几种茶叶一起泡来,你是体味不到那种异香并起,五色氤氲的奇趣的。
我想象唐宋年间的武夷的斗茶的盛况,那该是一个怎样芬芳的山谷啊。
现在安溪的茶王赛我没亲临过,但我想有那么多的巨贾等拍茶王,那一定是很扫兴的结果的。
说到“闻香”台湾人还画蛇添足地追加了“闻香杯”是高筒壮的瓷杯,精致者可以把玩。但说实在的,在喝茶的过程中有点碍手碍脚,象一个不识趣的第三者。
喝茶不宜太急,太急如喝药。但也不能太缓,太缓则“走人”俗有“人一走茶就凉”的说法。所以必须即泡即喝。喝有考究,因而又称之为“品”
“品”有三口,精辟之极。少一口也不行。
第一口是将口内的杂味去除掉,即让茶水在口中来回漱一遍。
第二口,将茶水含在舌底,嘴微撮起,将空气吸入,将舌底的茶水打动得翻翻滚滚的。这时,你会感到真正的一种茶的气息的升起,仿佛身在山中。是半山的茶还是平原的茶或者是高山的茶,就在这第二品中见出。如果此时是在空气清新的山中那更是再佳不过的享受了。
第三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喝。是一种静气的喝,平心的喝。于喝的同时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无穷的意味。
那是茶味和环境和闲暇的心情和无数的放得开的情怀的完全的体验。
那是心,境,茶缺一不可的一种综合的愉悦。
至于有无茶点配合我以为倒可不必考虑了。
至于可不可以冠之以“茶道”我以为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好茶。有好心情。有好环境。则“法”在其中了。
是吧,我说。
主人笑而不答
结束语
或许有人喝茶喝了一辈子也遇不上主人一次,因而也只好浑浑噩噩的灌,太可惜了。
喝茶也是一种不可强求的缘分。我想。
为此,将这过程写来,一可以和作古作今作内作外的同道商榷,将茶说透,也希望能其引玉的作用。一是可以为那些无缘与主人谋面的茶客续缘,续一种心情,一种想起来也觉得开心的心情。
一种好心情。
喝茶的心情。
20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