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网 www.ranwenxs.cc,最快更新医宋最新章节!
第三百八十章卫军现状(上)
正因为这样,到绍兴十九年底的时候,卫军三十多万一线陆军之中全加起来也不过装备了三千多枝燧发枪(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赵旉对火器的可靠性要求太高,要不然三万枝都造出来了,明代中国一样没有加工机械,照样有不少燧发枪装备部队。不过赵旉的谨慎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可靠性不行,士兵害怕误伤自己就不敢用,士兵不敢用的武器,就算再厉害,又有什么用呢?明朝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啊)。但不管怎么说,在手工阶段能将工艺完善,对日后工业化生产也是很有帮助的。基于同样的理由,赵旉甚至让一些精英工匠试制撞针击发型的近代后膛火枪,目的就是为了积累相关的经验,如果侥幸出了可用的成品,虽然数量太少无法拿去装备部队,也可以自己拿来玩玩的说
相比火枪,大炮方面倒是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不但海军舰船已经完全实现了火炮化,用于野战的小口径火炮也已经试制成功。而且火炮的弹种如今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除了主要用于海战和攻城的实心弹,采用延期引信的那种开花弹的生产能力也大大增强,同时延期引信的可靠性也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提高(已经超过五成了,甚至可以故意令炮弹在空中爆炸。),其他弹种如霰弹、链弹等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唯一遗憾的是,由于硫酸的工业化制取依然没能实现,雷汞的成本便依然居高不下,只能以实验室的方法制取有限的数量,以供弹药研发之用。
随着军队的逐步火器化,在赵旉的有意引导下,卫军上下集思广益,逐渐总结出了一些能够扬长避短、有效发挥火器威力的打法和军事制度,这一点在赵旉看来甚至要比枪炮本身更加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火器优先装备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官兵们的荣誉感,因为最好的武器配给最好的士卒,这无疑是一种光荣,官兵们训练时肯定也会更加认真刻苦;另一方面老兵的勇敢与镇定可以保证火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会因为心慌手抖而射偏、甚至出现严重的操作失误,而且他们以前的大部分战争经验也都可以派上用场。至于射击技术,怎么说也比冷兵器的训练要容易多了,哪怕是一个新兵,训练几个月便也可以投入战场了,对于老兵而言,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也正是在确认了这一点后,赵旉让人取出本来已经封存了的火绳枪图样,开始大批量地生产这种其实已经相当成熟的火枪。与燧发枪不同,火绳枪对工匠的技艺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水平还过得去,并按照规程认真工作,成品率就不必担心了。因此火绳枪的生产开始后,其产量几乎马上就如同井喷一样暴增,仅绍兴十九年一年就生产出三万七千余枝,而且其后的几年里每年都以五成以上的速度增长。
火器保有数量的暴增令赵旉终于下了将卫军的一线步兵全员火器化的决心,由于一线部队基本都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而且卫王府对军工生产抓得很严,所以历史上热兵器最初投入战场时暴露出的一些弊端不会出现(一是火器威力不够大,二是局限性较大,但真正导致在明代中国出现火器部队打不过敌人的冷兵器部队的,主要还是因为制度不完善以致火器质量不合格、士卒训练又不严格,同时他们还因为过度依赖火器这类远程攻击手段,而失去了与敌肉搏的勇气,但是由在冷兵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百战老兵使用火器,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当然,在机枪等大杀伤力的自动武器发明之前,士卒近身肉搏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全员火器化就少不了一样重要发明,那就是刺刀。
燧发枪上加装卡座式刺刀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不过数量毕竟太少,还不如专门调拨一致长矛兵保护,所以关键还在于那些火绳枪。历史上西方的火绳枪是无法安装刺刀的,但那是因为火绳枪装备欧洲军队的时候,刺刀尚未发明,没有这个需求,火绳枪的形态自然不可能天生就适合加装刺刀。而到了西方人发明刺刀的时候,燧发枪已经出现,那么他们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改进火绳枪的结构与形态,以使其能够装上刺刀了。
不过,那是在西方,东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赵旉记得很清楚,在明代的中国(注1),刺刀其实早就被发明了出来,明人称之为“铳剑”只是与后世威风八面的卡座式刺刀不同,它是固定在枪管里的,也就是说,装上了刺刀就不能射击了,所以灵活性要比卡座式差一些(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如果也用这种刺刀,就没办法阴他们一把了)。尽管如此,但赵旉却以为,只要卡座式刺刀提前出现,对火绳枪的形态产生改进的需求,以中国人的心灵手巧,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够改造出可以加装卡座式刺刀的火绳枪来。到了那个时候,卫军的步兵远近全能,又有数量优势(因为火器训练起来容易,中国又不缺人口,所以想搞人海战术很容易,突破冷兵器时代百万军队的数量极限是很自然的事,而且只要制度合理、将领有力,质量也未必就不能兼顾。),还有各式火炮和一些花式火器的配合,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都无往而不利。至于守城,这本就是步兵最擅长的工作,就更不用提了,何况以卫军目前的实力,又有谁敢向其驻守的城池发起主动进攻呢?
而海军方面,本来基础就相当好,这几年虽然技术工艺方面进步有限,但光是船只数量与吨位的持续增加,就足以继续扩大大宋相对于其他国家原本就大得吓人的空前优势。而在技术方面,高宣之后的优秀船工们为了证明自己青出于蓝,一直想要造出更大更坚固的战船,可他们这几年里的两次大胆尝试都失败了,空有十五万石(即7000多吨)的满载排水量,却只能停泊在港口内作为一个不错的景观,遇到稍微厉害一点的暴风雨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注1:似乎同时期的日本也有,连名字也完全相同,不知道是谁学的谁。明朝的鸟铳(明初中国的火绳枪是领先于世界的,但到了明朝中期已经落后了,而日本则改进了葡萄牙人传入的火绳枪,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兵管状火器,戚继光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发现了它的优越之处,就让人仿制并改进这种火绳枪,很快就青出于蓝。同时期学自倭寇的军品还有不少,例如由倭刀改进而来的“戚家刀”直到明末,中国在轻型火器的技术上也不弱于世界顶尖水平,遗憾的是,由于制度不合理与吏治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而且明末朝廷内忧外患,也没那个财力继续大力置办火器了。)是仿制的日本“铁炮”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像是大明学自日本的可能性较大;但若考虑到两国翻译的习惯(中国人喜欢再创作,很少会沿用原名,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是能够沿用就沿用,除非日语里没有类似的读音。),似乎日本学自中国才更合理
。。